天鵝與蝙蝠
白鳥とコウモリ
作者: 東野圭吾
譯者: 王蘊潔
出版社:皇冠(2022/01/24)
東野圭吾:今後的目標,是超越這部作品。
東野圭吾的《罪與罰》
出道35週年紀念,總結所有作品的顛峰之作
\\如果一生只讀一本東野圭吾,那麼就是這一本!//
我們是黑與白的兩端,
如光影,如晝夜,如天鵝與蝙蝠。
本不該相見,不得相容,
但命運,卻讓我們彼此交織糾纏……
一夕之間,他們的人生全部走調。白石美令的父親成了一具冰冷的遺體,倉木和真的父親則淪為一名冷血的殺人犯。
白石健介被人發現腹部中刀,陳屍在轎車後座。雖說身為律師,招人怨恨在所難免,但美令比誰都清楚,父親的執業態度誠懇,一向深受尊敬。最讓她難以接受的是,兇手口中的父親滿嘴正義、不通人情,最終導致他丟失了自己的性命──這根本不是美令所熟悉的爸爸!兇手難道沒有說謊嗎?
而這名「兇手」倉木達郎,正是和真的父親。他完全無法想像,那個木訥堅毅的男人,竟會自己坦承犯下這起惡行。更讓他不可置信的是,這並非父親第一次殺人,他為了掩蓋另一樁早已超過追訴時效的陳年命案,才不惜殺人滅口──這完全不是和真印象中的父親!父親的自白,真的就是真相嗎?
一切看似罪證確鑿,只有美令與和真始終無法消弭心中的疑問:「我的父親是這樣的人嗎?」一個是被害者的遺族,一個是加害者的家屬,宛如天鵝與蝙蝠般沒有交集的兩人,卻不約而同地一起走上那條追尋真相的鋼索。但他們不知道,等待在盡頭的,早已不只是真相,而是更加殘酷的「真實」……
要有多少相信,才能夠否定眼前的真相?要付出多少代價,才足夠償還曾經犯下的罪行?東野圭吾在《天鵝與蝙蝠》這部小說,透過「罪」與「罰」的反覆辯證,重新定義了「真相」與「真實」。在善與惡的二元世界裡,從來就容不下那一片人性的荒原,而法律無法控制的,是愛與恨、寬容與後悔、仁慈與殘忍、救贖與沉淪,總在一個細微的瞬間就可能發生巨大的反轉。當光與暗的界線模糊,當天鵝與蝙蝠交會,我們才恍然明白,原來謊言是用無盡的愛與牽掛編織而成,而真實可能要用漫長的餘生來交換。
註:本文為試讀心得,感謝皇冠文化提供試讀機會。
律師白石健介被人發現陳屍在轎車後座,警方多方搜索後鎖定倉木達郎,後來倉木也直接承認罪行。坦承犯行過程中順便講出當年與自己有關的另一起命案,正是當年那起案子引起了自己的殺意。雖然已經逮捕犯人,但似乎仍有疑點。而白石與倉木的兒女聽到犯罪過程後,都對一切有所懷疑。倉木敘述中的白石與女兒美令印象中的父親形象大相逕庭,她不認為自己的父親會因為當年的命案而再三逼迫倉木去向遺屬坦承。而倉木的兒子和真也認為父親並不像會犯罪之人,和真回老家時見到鄰居,從鄰居口中得知當年搬家的事情,更認為父親雖然已經認罪,但可能仍有疑點。
倉木達郎犯罪的原因是由於當年一起命案,警方逮到嫌疑人,但嫌疑人禁不起警方嚴厲的拷問便自殺身亡。雖然未能定罪,但家屬仍飽受騷擾。倉木自稱自己才是真兇,對於當年被扣留自殺的嫌疑人遺屬感到萬分抱歉,經過一番尋找,發現那對母女在東京開了小酒館,於是會固定到東京探望兒子順道光顧小酒館。甚至思考把自己的遺產也留給那對母女,以表示多年來的歉意。因緣際會與白石律師相識,他向白石律師提起這件事,而白石律師認為要表達歉意便要向當事人說明,過於強硬的態度導致了自己的死亡。
在調查命案的過程中,倉木很快就認罪,並沒有刻意掩蓋證據或是誤導警方。過於順利反而讓人懷疑事件是否另有真相,而目前身為加害人與被害人家屬的和真與美令也對這起事件感到疑惑,讓人也覺得是否有其他真相。但在一切還沒明朗前,又能感受到社會對他們的壓力。就算動機與真相還有待商榷,但社會已經在和真身上貼上加害者家屬的標籤,甚至連工作都受到影響,走到哪可能都被指指點點。搬到東京開小酒館度日的淺羽母女就是一個例子,即使當年並未定罪,但她們已經被貼上加害者家屬的標籤,日子非常難過,只好換環境甚至改姓才能重新開始。若是倉木真是當年的真兇,不難想像他心中藏著多少歉疚,也能理解為什麼想把遺產留給淺羽母女。據他陳述的供詞中提到白石律師堅稱唯有親自向淺羽母女道歉才行,倒是也能明白倉木的為難,畢竟已經與淺羽母女建立良好關係,如果在此時坦承當年的犯行,不知道事情會變怎樣。但話說回來,要怎樣的作法才是最好的贖罪方式也沒有定論。
由於逮捕犯人這個部份實在太順利,再加上兩家人的孩子都提出了疑問,不免讓人懷疑事件背後是否有其他的問題,而且倉木的態度太過坦然反而覺得是不是想要掩蓋什麼真相。如果倉木真的不是真兇,那麼已經貼在和真身上的標籤是否能夠拔除也還不知道。而且如果不是兇手,那麼真兇又是誰,為什麼倉木要說這個謊呢?非常期待美令與和真會找到什麼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