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班,無處安放

Ben, in the World

作者: 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

譯者: 余國芳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20/06/30

 

書籍連結:金石堂博客來讀冊

 

他認清了自己永遠沒有同伴,
但他要解開那名為宿命的東西……
▎全新譯本,重磅推出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多麗絲‧萊辛
寫 給 所 有 與 世 界 格 格 不 入 的 怪 物 們 。


  ▍人們傷害他欺騙他,因為他是異類。
  ▍人們親近他渴望了解他,因為他是異類。


  黑暗是他的家,夜晚是他的歸宿。只有在黑夜裡,人們的眼神不再那麼危險……

  《第五個孩子》裡,那個一出生就讓整個家族四分五裂的小怪物,班,長大成年了。進入存在無數隱形怪物的社會,一路上不乏善良、願意幫助班的人──那些人,多半同樣無家可歸,有著坎坷的童年。但更多的,是想騙他、利用他,甚至將其視為研究對象的人:

  他睡在床上,看起來很像一般人,但他吃生肉,有著奇異的外貌,還有狗吠一般的笑聲。他會用刀叉,知道要洗澡保持乾淨。他渴望認同,需要愛。可他就是跟一般人不一樣──班到底是什麼呢?

  多麗絲.萊辛以精煉簡潔的文字,透過班成年後遭遇的人事,赤裸描繪出人性,之中有光輝有溫暖,亦有殘酷而近乎失去人道的運作規則,帶領讀者反思高度文明社會裡,科學發展的箝制,與人類尚未跟進的內在視野。

 


 

註:本文為試讀心得,感謝金石堂非讀BOOK及寶瓶文化給予試讀機會。

 

本書為《第五個孩子》的續集,但沒先看過前作也不要緊。

 

班出生後,讓家人感到十分苦惱,他的不同讓他跟家人處得並不是太好。這個故事著重在班離開家後的遭遇,故事與前作一樣不複雜,但看完心情都不是太好。不難明白班為何離開家,大概是想找尋跟自己一樣的人,或是願意對自己釋出善意的人。他離開家後,有時打打零工圖個溫飽,但並不是每次都能遇到善心人士,有些人想盡辦法佔班便宜,班可能工作比別人更勞累,但賺得卻不一定比別人多。

 

社會上還是有善心人士願意對班好一些,但這樣的好心人最後也總因為各種理由不得不離開。接近班的人,多得是想利用他進行不法勾當,或是對班的奇特外表感到好奇想研究班的人,這些人通常對班的處境毫不關心,當然也不會在意班其實心底有多害怕。後來班離家鄉越來越遠,來到了人生地不熟甚至語言也不通的法國,在故事後半更是來到了遙遠的里約。從故事一開始便能感受到班對社會的焦慮不安,到了後半更是能感受到他對於同伴的渴望,只可惜曾經的期望在最後都變成了失望。

 

最後的結局令人不勝唏噓,班終究沒能回到英國,我始終抱著一點期望,希望他能夠回到英國。但後來想想,他有沒有回到英國根本不重要,在英國也只是語言相通而已,但多數人因為班的外表特別,根本不願好好對待班,所謂的家鄉也只是他出生的地方,也許根本稱不上是家鄉。班不喜歡在白天出門,我原以為可能是班的眼睛有什麼問題,無法適應白天太刺眼的陽光。後來想想,也可能是白日裡那些質疑的眼光太過赤裸無法隱藏,比陽光更刺眼的,是那些人不善的打量。儘管他的外表跟一般人不太一樣,但還是能感受到周遭人們的善與惡,結局令人感慨,但也許對於班來說,這是最好的結局。

 


 

作者簡介

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1919-2013)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近幾十年來聲譽最為卓著的作家之一。1962年其代表作《金色筆記》問世,200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一生出版五十餘部作品。《第五個孩子》、《班,無處安放》是她晚年的代表作。

  關於萊辛,諾貝爾文學獎的授獎辭如是形容:「她是描述女性經驗的史詩級創作者,她帶著懷疑精神,用火一般的熱情和想像力呈現一個四分五裂的文明供人們審視思考。」

  除了獲頒英國最高榮譽勳位獎與最高文學獎項之外,她也獲得大衛柯亨英國文學獎、西班牙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獎、加泰隆尼亞國際獎,以及杜邦文學終生成就金筆獎。

  2013年11月,萊辛逝世,享年94歲。

譯者簡介

余國芳

  中興大學合作學系畢業,曾任出版社主編,目前是自由譯者。譯有《第五個孩子》、《能不能請你安靜點?》、《大教堂》、《新手》、《需要我的時候給個電話》,《大魚老爸》、《在地圖結束的地方》、《爆醒惡夢的第一聲號角》、《屠夫男孩》、《冥王星早餐》、《慾望的盛宴》、《輝丁頓傳奇》、《外出偷馬》等超過四十部文學與非文學譯作。

 

【相關心得】

【試讀】第五個孩子(The Fifth Child) by 多麗絲.萊辛 / 寶瓶文化 / 2019

 

【相關書籍】

 

arrow
arrow

    淘之樂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